院士简介
毛二可,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bet365365路检查中心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863计划”专家委员会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空军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顾问。
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在雷达杂波抑制和新体制雷达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合成宽带脉冲多普勒雷达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预研973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在内的30多项重点科研任务。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12月10日下午,在睿信书院副院长张宏亮的带领下,睿信书院辅导员李婉莹,睿信书院学生代表张慧博、赵哲伟、王子易、季嘉豪来到信息科学实验楼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毛二可院士,有幸近距离感受大师垂范,聆听毛院士的谆谆教诲。和蔼可亲的毛院士向学生娓娓道来他的科研故事,并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bet365365路检查中心八十年校庆才结束不久,毛二可院士自入学到研究执教,至今已经七十年了,数十载科研生活在北理工辉煌成就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谈及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历程,毛院士反复强调——做好研究的关键是对自己专业的喜爱。还在初中时,课堂上有关电学的知识就为毛二可打开了电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大门,家中兄长作为无线电爱好者也让毛二可从小受到熏陶。课余时间,毛二可跟随兄长,一头扎入对无线电的探究中。在兄长的指引以及自身强烈兴趣的驱使下,毛二可很快成为了学校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的常客,也积累了许多动手实践的经验。用废旧漆包线制作“土电话”,用矿石制作矿石机(收音机)的检波器,做学校广播站的机务管理工作。而修理改装用的各种原材料则是自己四处搜寻而来——从美军、日军的电子废品中,从各种小地摊上……热爱无线电的眼睛总是善于发现各种能用上的零部件。
年少时研究无线电的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时隔七十余年,毛院士仍然历历在目,一提到实验和科研,眼中就有光芒。“我很喜欢电这方面的思想和概念,有人说我的学习很好,其实也并不是都是满分,但是和电有关的考试确实都是满分。你喜爱一个东西,你钻研进去,你就离不开他。”
毛院士在北理工做研究时,春节也不回家,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实验研究。学校为了让老先生休息,还曾专门断电。 “别人总说我,放假了还加班加点搞研究多么的辛苦,可我感觉一点都不辛苦,相反,乐在其中。做什么都不如我在实验室里做出点新东西或是想出点新思想能让我更高兴——这就是喜爱的力量。”谈起这件事时,毛院士如是道。
毛院士总结道:“你所喜爱的会给你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会成为你不断向前的动力。我希望大家能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种兴趣、爱好,被动地学习就转换成了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快乐的,兴奋的。我半夜起床时都会去思考专业上的问题,有时反倒还会产生工作时想不出来的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研究,把他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要吃饭喝水一样主动地去思考。”
实践出真知
初中物理老师所传授的有关无线电的知识,使得年轻的毛二可发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成为毛二可理解知识的不二法门。
雷达,和其它许许多多的工科专业一样,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包括雷达在内的许多专业的学习研究都离不开实践与应用,学习与实践是前进道路上相互缠绕的常青藤。正如毛院士所说:“我们这种学科,一定要注重实践。要抓住一切机会去亲眼看看雷达图像,看看实际的图像和书本上有没有差别,这些不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你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
青年时期的毛二可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上手实践的机会。学校有机会观测,他便守着仪器认真比对所学;面对种类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他便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带来干扰的变化。及至工作研究,这种严谨实践的踏实作风无疑是培育研究硕果的沃土。甚至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如今成就斐然的毛二可。
谈及对青年学生的建议,毛院士强调:“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检验一下,这会让你对字面上的概念有自己的一个感性认识,这很重要。下雨的时候,雷达图像会受什么影响?打雷闪电的时候,雷达图像又会怎么变化?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放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的预想理论。这会对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创新来源于积累
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与挑战。当实际情况与书本不符,当实验结果与预期相悖时,往往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关于学习研究过程中创新创意的产生,毛院士如是说:“所谓的‘灵光一现’,一定是基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毛院士认为:“创新思维的背后往往是长时间的积累,不断地学习。当你对书本上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了解,而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时,你就能够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吃透基础,对学科内容有深层次的认识,自然而然就对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也能从多角度、多维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自然就拥有了创新的能力。作为一个研究者,国内外的情况,目前学科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应该关注,该去了解。”
科学研究绝非闭门造车,它更像是潮头逐浪,唯有了解浪潮并随时做出调整的舵手方为科学前沿的弄潮儿。毛二可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舵手,在校实验研究的每一天,他为可能的扬帆做着十足的准备;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上,他敏锐的关注发展动向,对研究方法和方向做出调整……
院士——是称号、是荣誉,更是对于其背后汗水的肯定、对贡献的尊重。我们似乎总希望在如同院士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身上看到一些“英雄色彩”,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找到传奇般的几段故事——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辉煌的科研成就背后往往是平凡点滴的坚守。
科研,不是山巅的远眺和呐喊,而是西西弗斯般日复一日的推举;科研,不是天空中的烟火闪现,而是千锤百炼的敲打下迸溅的火花——与毛二可院士的访谈,让我们青年睿信学子更明确科研的本质:并非个人利益权衡考虑的结果,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并非鼓荡的潮流裹挟前进,北理工的实验室里是几十年静默的修行;并非资金与政策的堆砌造就,勤勉与智慧能够用质朴的器材——自行车与弹弓,创造精密的雷达仪器……始于兴趣,忠诚一生;为国奉献,鞠躬尽瘁。毛二可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不懈登攀。